查看原文
其他

以出版创新助力新时代教育学术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05-25

2019年12月12日,教育科学出版社举办了“新时代教育学术出版创新暨《教育博士文库》出版20周年座谈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副院长马涛,教育科学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东等领导和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项贤明等5位文库评审专家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宝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辛自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蔡国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迎旗等5位文库作者代表出席本次座谈会。《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中国教育新闻网主编张春铭等专家和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

教科社总编辑郑豪杰主持座谈会《教育博士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的公益出版项目,以繁荣教育研究、支持青年学人成长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教育家和教育研究的后起之秀。从200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开始,《文库》至今已持续出版了20年。在出版社、评审专家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47部优秀的原创教育学术著作相继面世,记录了一代代教育学术新秀以孜孜以求的学术探索、严谨扎实的学术作风和诚朴勇毅的学术使命治学研究,不断促进我国教育学术研究繁荣发展的历程。

《教育博士文库》出版成果

崔保师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在教科社打造的众多精品力作中,《教育博士文库》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原创公益出版项目。它是教科社二十年初心不改、持续耕耘的重要成果,也是教科社与教育学界、教育学人相互关照、携手前行的美好见证。教育学术出版的振兴离不开教育科研的繁荣,而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也离不开教育学术出版的有力支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需要进一步激活教育学术出版的创造力,提升教育学术出版的传播力,发挥教育学术出版的影响力,推动教育学术出版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教科院崔保师院长讲话

李东董事长在欢迎辞中介绍,《文库》坚持出版20年来,切实发挥了支持学术研究、服务理论创新、促进教育和出版人才培养的多重作用。作为《文库》发起人,他认为,《文库》的研究遍布教育的各个领域,涉及不同年代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关切,为推动我国教育科研发展和青年学人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还表示,教科社将一如既往地承担起教育出版人的使命和责任,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努力。

教科社李东董事长致欢迎辞

教科社副总编辑孙袁华代表出版方介绍了《文库》出版情况。她谈到,《文库》评审委员会专家顾明远、裴娣娜、汪永铨、董奇等教授长期关心支持《文库》出版工作,不仅为青年学人的成长进步给予了大力提携,也为教科社的学术出版给予了指导帮助。《文库》的编辑团队坚持打造学术精品的责任,通过评审专家、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文库》的多部著作获得了全国教育图书奖、各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许多奖项,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好评。

教科社副总编辑孙袁华介绍《文库》出版情况

顾明远先生代表《文库》评审专家发言时充分肯定了《文库》出版对于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进步和教育学科领域青年学者培养的重要意义。他回顾了新中国教育学科建设的历程,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青年教育学者的培养和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他指出,《文库》为中青年教育学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面向未来,希望出版社能够不忘初心,坚持下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创新。

顾明远先生作为文库评审专家代表发言

《文库》作者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讲述了藉由《文库》出版,个人在学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历程。他用“雪中送炭”“一路扶送”“致敬感恩”三个关键词,描绘了与教科社编研互动的故事,以个人的学术经历诠释了《文库》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作为文库作者代表发言教科社坚持学术立社,出版了一大批教育理论精品力作,得到教育学术界的好评。《文库》出版是教科社学术出版的一面镜子,映照着教科社的使命担当和情怀担当。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的教育学术研究和出版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与会专家结合新时代的教育学术研究和出版创新进行研讨交流

高质量的教育学术出版首先有赖于教育的科学化建设。对此,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发展需要有科学的支撑,要从过去的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意见》的出台彰显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教育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的支撑。顾先生还提出,教育出版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出版普及性图书,二是要出版引领性著作,三是要出版传世之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裴娣娜教授认为,一要加强学科建设,目前学科发展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解释框架缺乏原创性,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特别是要进行本源性的理论研究。二是关注实践建构。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非常生动,但还缺乏理性的概括和分析,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对此要通过实践建构把丰富的教育实践展现出来。三是注重服务决策。要通过教育研究促进政策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服务中小学实践工作和区域教育发展。

谢维和教授提出,要重视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在建构教育学话语体系过程中,教育学科要能够具有和其他学科开展学术对话的基础。他特别强调,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供给和理论的解释力,从而更好理解阐释中国教育的发展经验,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回应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期待。

石中英教授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学术传统的发掘和整理,他认为这项工作对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构建学科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学科自信、弘扬学科传统、凝练学科风格和气象的基础。他指出,传统是建构的,在建构传统中我们传承传统,在传承传统中我们将更好地开创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的新时代。

项贤明教授提出,学术整理不仅要关注过去,也包含对当前优秀学术著作的整理。学术出版看的是长期效益,要注重对优秀学术著作的发掘整理,注重经典再版工作,将经典聚合起来、积累下来、推广开来。通过不间断的滚动发展和大浪淘沙般的沉淀,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
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离不开学术创新。谈到教育学术创新与出版创新,专家们分享了很多精彩的观点:
一是注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现在学界非常推崇实证研究,但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研究。学术研究要走向世界,靠的不是为世界提供数据和素材,而是提出新的理论和模型。当前,理论研究地位下降的现象令人担忧,“思想不值钱,思想没价值”的现象困扰着学术出版。破解这一难题要求学者保持学术创新,写出真正具有中国性的原创精品,满足社会对学术研究的期望。
二是秉持跨学科的研究导向。作为一种以人的成长为对象的社会活动,教育无比复杂;作为一个社会领域,教育拥有巨大而广阔的应用场景。教育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而要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形成交集,进行跨学科对话。例如,像人工智能这样颠覆当前教育实践形式的技术应如何与教育融合,神经科学和心灵哲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有何启示,对这些前沿性关键问题的研究和阐释都离不开跨学科的视野。这在当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背景下尤为重要。由此,教育学科及学术成果也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边界。
三是坚持开放,走向世界。教育研究既要把握世界学术发展前沿,也要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介绍给世界;不仅要与国际同步,更要敢于创新、敢于引领。在此,要注重通过文化研究中国教育。只有把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
四是改进理论话语的表达方式。教育是鲜活的,教育学术也应该是鲜活的。教育理论阐释要通俗化,要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解和应用。出版社也要提升传播力,为读者提供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原创作品,发挥传播知识、引领方向的作用。

教育学术研究的开拓和创新,也对教育学术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涛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教育出版始终应坚持高标准,对质量和水平进行严格把控;要坚持出版经典,也要紧盯国际前沿;要注重理论研究,也要充分关注实践,观照现实,推动创新;要注重顶层设计,善于引领学术话题,创造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希望出版社和各位专家学者能够携手同行,共同为中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科院马涛副院长做会议总结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往期回顾

新书速递 |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指导书来啦!新书速递 | 一所乡村小学的10个成长密码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不是我给了你未来,是你教会我希望”新书速递 | 指向月亮的手指新书速递 | 把数学画出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逛一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